学院动态信息(23年第10期)

创建时间:  2023-11-30  华阳    浏览次数:


2023111日~1130

交流信息、激励人心、引领舆情、记录历史!

PDF版本下载

学院要闻     

l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2023年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l 融通中外、德学双馨——方梦之教授著译成果展开展仪式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成功举办

l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智行”研究生创新论坛暨第26期“话语•社会•文化”湖畔沙龙圆满落幕

l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召开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推进会

l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一行到访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推进校际合作

喜报

l 上大学子在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系列比赛中获得佳绩

l 我院日语系学子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 “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大赛中喜获佳绩

l 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中再创佳绩

学术经纬

l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东亚研究中心承办的《日语学习与研究》作者交流会暨上海地区日本学领域青年学者论坛顺利召开

l “智库大讲堂”2023年第四讲《国际关系中“文化领导权”的转移》顺利举行

人才培养

l 大学外语部召开教学组长会议

l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开展英语专业导论系列课程

l 生涯导航之校友说|跨越国界的学术探索 ——海外考学经验之日本篇

l 上海市重点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开讲

l 青云书院|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导师座谈会暨导生学业·就业情况调研会顺利召开

对外交流

l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姚斌教授为我校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l 联合国纽约总部资深编校黄文新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l “融通中外・文明互鉴”——学校对外联络处、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一行访问日本合作高校和企业

l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Andrew Lambert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l 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应邀在千叶大学成功举办学术讲座

l 中国社会科学院乌云高娃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设专题讲座

l 小春日和天气暖,华人史学兴味浓——宋燕鹏教授为外院日语系师生做专题讲座

l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毛浩然教授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l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与葡语系主任João Veloso联袂讲座

l 联合国纽约总部资深编辑黄文新应邀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下讲座

l 著名语言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Brendan S. Gillon教授语言学专题系列首场讲座顺利开展

l 海星讲坛:上海吉棒创始人郑志晖先生应邀来院分享“我的创业人生”

l 大学外语部赴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调研

l 院系领导一行参加2023年上海市外文学会年会暨“中国外语教育变革中的上海声音”论坛

学生风采

l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组织2023级非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生拜访合作单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学院要闻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2023年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现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本质要求。这一洪流既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由于文明多样性的存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亟须全球知识的供给,全球语言文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了深入探讨上述时代课题,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于2023年11月4日举办主题为“融通中外,文明互鉴——2023年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青年学者论坛”。

本次论坛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组织人事部人事处指导,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主办,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承办,上海市外文学会协办。此次论坛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邀请到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广岛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法国图尔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资深学者和学科专家,同时还吸引了来自境内外法国、日本等国家、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青年学者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的全程参与。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欧阳华、组织人事部人事处处长刘丽兰、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全体院系领导、教授代表、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教授主持。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欧阳华致欢迎词,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优秀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人才和创新的重要论述,详细介绍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整体情况及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他鼓励青年学者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探索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新路径,立足上海、主动作为,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欧阳书记表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诚挚邀请更多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加盟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携手共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组织人事部副部长、人事处处长刘丽兰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人才招聘的相关政策。刘部长围绕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高层次人才规模、学科门类及排名等内容做了整体介绍,就岗位需求、发展空间、待遇保障等人才招聘事项做了重点解读。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五位专家做主旨发言。首先,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Brenda S. Gillon教授作了主题为《Using Chinese Text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India》的主旨报告;日本广岛大学的迫田久美子教授做了题为《从学习者语料库看语言使用的多样化——思考时间能提高正确率吗?》的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陈雷研究员于线下作了题为《<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社会全景想象》的专题报告;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王斌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文明互鉴中文化翻译的关键作用》;法国图尔大学的Sylvester Osu教授作了主题为《伊克韦尔语及法语中的否定表达:探索语言多样性下的不变量》的主旨报告。

下午开展的分论坛学术交流中,来自法国、日本和国内各科研院所及高校的25位优秀青年学者开展了多领域、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英语系尚晓进教授、邓志勇教授;法语系王文新教授、日语系苏鹰教授分别对分论坛交流进行了点评和总结。本次论坛聚焦“融通中外,文明互鉴”的主题,涉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国别与区域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艺术学理论等多个学术研究前沿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会学者充分交流了意见,形成了观点的争鸣与思想的碰撞,开拓了外语学科研究的视角与深度。同时,本次论坛的举办充分展现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海纳百川、广纳贤才的满满诚意和国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助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沟通互鉴提供了窗口,为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为邂逅友谊搭建了桥梁。

闭幕式上,尚新院长为陈雷研究员颁发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客座教授”聘书,吴蔚书记为与会青年学者颁发了参会证明,随后为本次论坛做致谢总结。吴书记首先代表学院向参加本次高水平青年论坛学术盛会的全体专家和青年才俊表示感谢,强调青年学者是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青春之源,是学院未来发展中最积极、最蓬勃、最有朝气的青春力量。学院此次围绕“融通中外、文明互鉴”主题举办青年学者论坛,开阔了各学科领域之间、各语种之间的研究视野,推动了青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合作交流,鼓励青年学者通过思想的汇聚融通来提升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使命方面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助力青年学者奋力攀登科研高峰、拓宽学术边界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同时也为探索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新路径,实施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一流队伍,携手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窗口和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融通中外、德学双馨——方梦之教授著译成果展开展仪式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成功举办

11月23日上午,融通中外、德学双馨——方梦之教授著译成果展开展仪式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宝山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成功举办。此次开展仪式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主办,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承办,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图书馆协办。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华、市科技翻译学会秘书长韩子满、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委书记王远弟、《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书记吴蔚,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副院长戴朝晖、唐青叶、阚怀未、校图书馆文化主管吴明明、方梦之教授的家人等领导嘉宾,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师生党支部、团委、系部等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开展仪式。活动由尚新院长主持。

活动伊始,欧阳华副书记致开幕辞。欧阳书记代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对方梦之先生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热烈的祝贺,他围绕爱国情怀、经世致用、求真务实以及创新思维四个关键词介绍了方梦之教授的翻译家精神。他表示,方老先生的翻译成就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在翻译实践、学术研究和翻译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翻译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韩子满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翻译活动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持续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和求索,更需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方梦之先生完美诠释了一个翻译家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广泛的专业知识积累,他的奋斗精神与追求卓越的学术态度值得广大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在赠书仪式环节,方梦之教授将精心挑选的著作成果赠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图书馆和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供广大师生借阅学习。笔墨飘香的书籍,是方教授翻译心血的凝练,更是对上大师生的共同勉励。

仪式最后,与会嘉宾、师生一同参观了方梦之教授的译著成果展,包括方教授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编、译、著的图书,如《应用翻译教程》《翻译学辞典》《中国译学大辞典》等。本次展览生动再现了方教授组织举办首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创办学术期刊《上海翻译》等的珍贵记忆。此外,在开展仪式之前,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研究生程路、刘孟对方梦之教授进行了采访,进一步了解方教授在翻译研究中的励志故事和心得感受,以此激励广大师生发扬翻译家精神,力争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张秋月)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智行”研究生创新论坛暨第26期“话语•社会•文化”湖畔沙龙圆满落幕

10月29日,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智行”研究生创新论坛暨第26期“话语•社会•文化”湖畔沙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宝山校区乐乎楼大学厅顺利开幕。

本次论坛围绕“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展开交流,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施旭教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SSCI国际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主编Michal Krzyżanowski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Maruf Hasan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立华教授,山东大学王峰教授为主讲嘉宾,特别邀请上海师范大学王国凤教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唐青叶教授、戴朝晖副教授、朱巧莲副教授、张颖副教授、于梅欣博士、程喜博士、龚萍博士、竹旭锋博士、张珊珊博士作为主旨发言和研究生论坛主持人。

线上线下共六位研究生同学围绕着自己的研究展开论述,他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刘艺林,杭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周慧,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在读博士生张稳和硕士研究生陈榕榕、王月、靳雪喻。

会议开始,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教授致辞。首先,尚院长对各位参加此次创新论坛的校内外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强调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创新论坛和湖畔沙龙在师生学术交流上的重大作用,随后,简要介绍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历史沿革和教师团队。尚院长表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持续探索学科融合发展途径,力求融通中外、文明互鉴,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论坛促进师生思想和学术交流,丰富研究成果。

第一位主讲嘉宾是施旭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交际/传播学的文化主义进路》,施教授从why、what、how三方面讨论文化话语研究范式以应对当前贫困、气候变化和核竞争等全球性问题,是对主流文化和特定话语体系的新兴探索模式,旨在实现文化发展、繁荣与创新,并促进不同话语体系和谐共存、不断交互。

第二位主讲嘉宾Michal Krzyżanowski教授的发言题目为Discourse, Crisis and Social Change: Analysing Discursive Shifts in Contemporary Public Discourse。Michal教授从批评话语研究的角度,解释了话语和社会的关系,分析在当代公共话语复杂、多层次的挑战下,话语的加速转变与再语境化的核心地位。

第三位主讲嘉宾是Maruf Hasan副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Data Science for Human Cooperation, Social Good and Global Peace。Maruf教授说明了数据科学的广阔前景,及其在社会各类问题上的巨大作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应用能够解决当今时代最紧迫的社会和人道主义挑战,促进全球和平与理解。

第四位主讲嘉宾刘立华教授介绍了中国扶贫社会实践的话语传播研究。刘教授展示了三个案例,阐述外国新闻扶贫报道如何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从不同战略、立场和利益出发,对中国扶贫进行话语构建。案例分析之后刘教授为加强中国扶贫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第五位主讲嘉宾是王峰教授,他的发言是《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对外话语分析》。王教授发现,外国媒体报道缺少中国话语的表达,缺少对中国扶贫工作具体领域的关注。于是,他运用话语历史分析和语料库方法,探究了苗族地区贫困治理对外话语如何通过命名、述谓等五种话语策略,塑造脱贫故事中的行动者和具体脱贫举措。

第六位主讲嘉宾苗兴伟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自我表达》。苗教授从国际传播能力、话语体系建设、话语战略和自我表达四方面讲解了中国如何在国际话语传播体系中通过中国话语的英文表达,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从而提高中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在研究生发言环节,各位主讲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分享,与会嘉宾予以点评,现场反响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刘艺林汇报了《国家形象表征的情感分析路径》。刘艺林运用情感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对《纽约时报》在1980年至2020年间如何诉说中国进行个案研究,该研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情感分析方法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周慧就《中国扶贫的全球传播:<无穷之路>的文化话语研究》进行汇报。周慧以纪录片《无穷之路》为出发点,指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要尽量规避被外部世界视为“异类”或“他者”,从共性、差异性的相互关系角度对文化话语研究进行探索。

第三位主讲人是来自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陈榕榕。她汇报的主题为《不礼貌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场合冲突话语》。陈榕榕同学以真实发生在公共场合的冲突性对话为语料,从Bousfield的不礼貌理论框架出发,研究了该对话中的不礼貌输出策略以及不礼貌回应模式,并讨论不礼貌话语使用及冲突产生的背后成因。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王月汇报了《中美职场上下级关系管理中不礼貌话语的语用对比分析》。王月同学对中美两地领导下属关系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不礼貌理论和关系管理理论框架,揭示了在上下级互动的背景下,不礼貌是如何产生的文化细微差别和语用变化。

第五位主讲人是来自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靳雪喻同学。她汇报的主题是《气候变化议题下青年主体身份的话语表征与建构》。靳雪喻同学以2022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为语料,采用定位理论和“小故事”话语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关注青年如何通过话语构建来主动实现身份的“自塑”。

最后发言的是来自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张稳。她汇报的主题是《“他者”视角下Closer to Heaven中国扶贫故事多模态互文策略研究》。张稳同学对美国记者Erik Nilsson的中国扶贫故事经典著作Closer to Heaven进行了文本细读,从多模态互文视角挖掘作者在跨文化故事讲述中采用的话语策略以弥补国际受众的认知鸿沟,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与可接受度。

研究生们发言之后,苗兴伟教授、王国凤教授、王峰教授、Maruf副教授以及其他在座的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一一做了精彩点评。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及精心准备,也从研究方法、论证的逻辑性、阐释的深度、语料数量、分析框架及跨学科研究的着力点等细节方面给予了细致的建议。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让大家受益匪浅。

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本次论坛迎来尾声,唐青叶教授作总结发言。她感谢各位专家和研究生们的精彩分享,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同学们所做研究的评价和建议,希望各位研究生继续打磨自己的文章,也期待今后跟所有与会学者进行更多交流。

此次“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创新论坛依托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聚焦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为进一步表达和传播中国话语,提升新时代中国话语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同时,该论坛拓展了师生对话语体系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了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氛围,为硕博士研究生的未来学术探索提供了诸多启发,有利于同学们品悟创新精神的实质,采用新视角分析问题,采用新方法开辟领域,最终实现学术水平的突破。 (撰稿人 胡毓珊、李旻玥 )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召开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推进会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月建设,深化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11月3日下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全程导师工作推进会于宝山校区J102召开,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政领导班子、各系部主任、全体全程导师和本科生辅导员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书记吴蔚主持。

首先,副院长阚怀未介绍了学院最新修订的《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细则》,详细解读了全程导师制工作目标、聘任条件、工作职责、指导方式与基本要求、导师制实施的监督与评估等条款,并强调要充分发挥实施细则的实效,切实增强导师参与学生培养和成才的各个环节,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同频共振,助力学生树立向上向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程导师经验分享环节,英语系张珊珊老师作为导师代表分享了英语系全体导师对全程导师制工作开展的心得,总结了在学业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分类指导,从学业发展、学科竞赛和生涯规划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发展目标的工作思考与感悟。日语系叶蓉老师以自身所带的优秀学生实例进行分享,介绍了为学生提供跨年级平台、引导高年级学生传帮带的有效经验。法语系焦舒曼老师分享了她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如何消除学生心理迷茫与学习困惑,如何发挥学生互助作用,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内驱力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随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汇报了近期学生工作思想动态,从辅导员和全程导师工作职责角度,强调了全程导师要立足于立德树人、学业指导、成长指导和未来规划四个方面,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积极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学院党委书记吴蔚部署了全程导师工作推进计划,并对党支部书记参与过程监督进行了阐述与说明。她指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青云书院”双院融合的育人机制和“师生共同体”双轮驱动的工作机制,接下来将深耕“导”师制度体系,以精细化提升服务学生的热度;拓展“学”生实践平台,以精准化提升服务学生的深度;优化“评”价反馈机制,以精品化提升服务学生的效度。

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推行全程导师制以来学院所取得的成绩,感谢全体导师们为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他号召全程导师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积极探索提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推动学院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推进学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凝心聚力、实干担当,共同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撰稿:华阳)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一行到访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推进校际合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际沟通交流,推进落实2023年6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与澳门大学共同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20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李德凤、葡文系主任João Veloso教授、葡文系助理教授张剑波一行三人到访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就葡文教学、葡语国家区域研究院建设、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副院长阚怀未,副院长唐青叶,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旭光,副院长倪兰,以及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外事秘书张静、葡语教师倪珮玥、高荪琳出席交流会。会议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阚怀未副院长主持。

曾军处长首先代表学校对到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人文社科领域的总体情况。随后尚新院长对今年6月份随团到访澳大时受到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研究方向,文学院刘旭光院长、倪兰副院长分别就文学院的学科特色和研究前沿做了分享。李德凤副院长介绍了澳大人文学院发展情况,澳大葡文系主任João Veloso教授介绍了澳大葡语系和葡语语言学、翻译以及葡语国家研究现状。

双方经过深入交流和探讨,就进一步推动葡语教学和本科人才培养、葡语国家区域研究的创新科研合作、博士招生合作、青年教师交流互访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以AI赋能语言文学研究开展深入合作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澳门大学代表们表示,澳大葡文系愿意在葡文教学的办学经验、师资资源助力和科研合作方面提供资源支持。

最后,曾军处长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和建设性的交流,通过观点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发现了很多交叉点和共通点,希望后续进一步深化两校之间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推进葡语专业建设、葡语国家研究、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共同促进沪澳两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喜报

上大学子在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系列比赛中获得佳绩

2023年10月14日,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承办的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阅读、笔译大赛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校园选拔赛顺利举办。来自全校200多名同学参加了三场比赛。

在校赛中脱颖而出的徐菁怡等8名同学于10月28日参加了上海市复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徐一婷同学获得阅读比赛上海市复赛金奖,徐菁怡、徐浩两名同学获得了笔译比赛上海市复赛金奖,胡欣芸同学获得了写作比赛上海市复赛金奖,这四名同学将代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出战相关赛项的国家级赛事。祝贺他们并希望他们能在接下来的赛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包晨希、华婷婷分获写作比赛上海市复赛银奖与铜奖,徐妍祯、张童瑶分获阅读比赛上海市复赛银奖与铜奖。祝贺他们!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口译比赛校赛同期顺利举行,顾冰洁等5名同学胜出,并将于11月上旬参加上海市复赛。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校园选拔赛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英语能力的平台,以期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竞赛指导小组 供稿)


我院日语系学子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 “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大赛中喜获佳绩

2023年11月12日,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大赛在东华大学圆满落幕。我院23级日语笔译专业研究生王心雨、周也欣、陈嘉怡三位同学组成的参赛团队,凭借扎实的日语水平和富有创意的微视频作品,从全国70多所高校参赛的初赛中崭露头角,成功进入决赛。在决赛中,他们与来自其他9所高校的优秀选手展开激烈角逐,荣获二等奖,展现了我院日语专业研究生的卓越实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本赛事由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和东华大学联合举办,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中日新视界》栏目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协办。大赛的主题聚焦于“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意在通过大赛全面提升学生日语运用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十周年,本次大赛旨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日语系 供稿)

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中再创佳绩

2023年11月11日至12日,在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上,由21级英语专业李晟寒、21级社会学院温小乐、20级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喻蝶组成的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代表队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赵嘉嘉老师和吕鸿雁老师的带领下参赛,与来自沪上各大名校的30多只队伍同台切磋,经过复赛、决赛知识问答、情境评述、回答评委提问、讲述中国故事等环节,最终取得获得本科组二等奖,总排名第5名的佳绩。

据悉,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代表队于今年8月份正式组队,在赵嘉嘉老师和吕鸿雁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选题、开发创作跨文化案例、案例问答、解读名言名句、讲述中国故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培训,跨文化理论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实力与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11月11日的复赛中,2021级英语专业李晟寒同学主要负责案例展演和决赛部分的知识问答及案例评述部分,她与队友们在中国组比赛中历经跨文化已备案例展析、即兴问答和跨文化名言名句解读三个环节的激烈比拼顺利晋级决赛,并在12日的决赛中,凭借理论知识问答、跨文化即兴案例述评与问答、讲述中国故事三个环节的超群表现将综合排名提升至第5位,展现出优秀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丰富的中国文化与跨文化知识储备、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次比赛让李晟寒同学切实感受到跨文化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复赛中她所在的参赛队选择了有关泰国铁路建设问题的案例,在案例分析时,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相结合成为了一个挑战。这一任务并非简单的知识运用,而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创造性的融合。他们需要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泰国铁路建设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框架去解读和分析这个具有复杂文化背景的实际案例。这要求他们理解文化差异、社会影响以及当地环境对于铁路建设的影响。

与此同时,该比赛还着重考察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决赛限时观看跨文化交际视频,这需要参赛者具备快速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快速理解视频内容,并从中提炼出相关的主题和观点。在比赛过程中李晟寒同学沉着冷静结合平时专业所学,在有限的时间内理顺思路,组织语言,用英语清晰有效地表达观点,为团队成员提供有效支撑,得到评委的广泛认可。

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外语类学科竞赛的权威三大赛事之一,“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为学生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提升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机会。比赛要求学生融合中国文化讲述故事,这促使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理解,也培养了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

这与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学院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外语应用人才和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思维的卓越外语人才。参与比赛的学生不仅仅是展现语言技能,更是在全球视野下,通过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术和专业领域的人才。该赛事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深化了他们的文化认知和交际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 英语系 李晟寒供稿)

学术经纬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东亚研究中心承办的《日语学习与研究》作者交流会暨上海地区日本学领域青年学者论坛顺利召开

2023年10月28日,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东亚研究中心承办,《日语学习与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日语学习与研究》作者交流会暨上海地区日本学领域青年学者论坛顺利召开,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尚新院长、唐青叶副院长莅临会议并致辞,日语系副主任苏鹰教授、副主任文雪博士分别担任会议上下午主持,日语系张晓娜、张永娇、孙若圣等青年学者参与会议并宣读论文。

近年来,外语学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从全球学术生态和学术潮流的层面上来看,学科间的边界日渐消弭,学科交叉思维亦渐趋泛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与《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共同搭建平台,促进期刊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互通,在切磋琢磨间推进学术,实现期刊与作者的共同成长。

本次会议共邀请专家12位,分别是《日语学习与研究》编辑部李广悦主任、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复旦大学王升远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许慈惠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毛文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施建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磊教授、苏州大学孙继强教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马利中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郭勇教授、复旦大学黄小丽副教授、加州大学黄珺亮副教授。另邀请上海地区高校青年学者10位,及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参会师生40位。上午的会议中,复旦大学王升远教授与《日语学习与研究》编辑部李广悦主任分别以《学术论文写作的预设与展开》和《上海地区日本学研究领域发文数据分析》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随后的“时代问题与学术预流——巨变时代日本学研究的路径与可能”圆桌会议中,施建军教授、李磊教授、王升远教授、黄珺亮副教授、刘峰副教授就时代的“三重挑战”及学术写作的“对象感”和对话意识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思辨。下午的会议中,10位青年学者宣读了论文,所涉及领域包括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翻译学、区域国别学等。与会专家进行了真诚且富有启发意义的学术研讨与思维碰撞,并提出了真知灼见。

本次会议圆满举办,展示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与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东亚研究中心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实践。同时,此次会议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地区日本学领域的人才交流与智慧碰撞,为上海地区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智库大讲堂”2023年第四讲《国际关系中“文化领导权”的转移》顺利举行

2023年11月17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主办、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承办的智库大讲堂2023年第四讲《国际关系中“文化领导权”的转移》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宝山校区乐乎新楼学海厅举行。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院长程巍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担任主持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上海研究院行政处处长李青,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特聘教授户思社,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副院长唐青叶,副院长阚怀未,以及百余名师生共同出席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围绕“剑与笔、‘霸权’还是‘领导权’、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语境、文化领导权的行使方式”四方面内容展开。程巍教授以“长剑”与“短笔”的隐喻关系引出话题,阐释文化领导权的实质内涵与表现形式;以文化领导权应当译作“霸权”还是“领导权”切入,深度剖析了文化领导权的分类模式与存在特征,解析了两种译法的核心思路与支撑依据。随后,程教授阐述了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语境,强调要将文化领导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并结合文化领导权的两种行使方式进行了分析。

在交流环节中,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院长尚新教授对程巍教授精彩纷呈、富有深刻见地的报告表示钦佩与感谢,并表示,程教授深入剖析文化领导权的定义与基本要素、文化领导权的转移过程、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文学之间的关系,将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展现出程教授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户思社教授围绕当今国际关系大背景下,文化领导权的转移如何既能实现文化领导权的渗透或者感召力的传递,又能促使文化影响力与制度感召力真正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转移过程等问题与程教授展开讨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王晓元副教授和卢一欣博士分别提出如何借助翻译讲好中国故事、学术研究如何发现新奇的研究视角等问题,程教授皆一一做出详细解答。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同时充满思辨性、逻辑性,与会师生在互动中交换观点、碰撞思想,气氛热烈。

(撰稿:张彩迪)

人才培养

大学外语部召开教学组长会议

11月3日,大学外语部召开了教学组长会议。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副院长戴朝晖、大外部主任李晓媛、副主任吴羊和于梅欣,以及各组组长白岸杨(A级)、张岚(B级)、章健(B级)、张秀丽(C级)和贺莉(D级)出席会议。

会议主要传达和讨论了三个重要问题。首先,会议强调了主考和监考的职责,特别指出,主考和监考人员应严格遵守考试纪律,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同时,还强调了对于教学和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会议还特别强调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重要性,要求所有教师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大学外语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契机。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好的状态,严格要求自己,为审核评估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次,会议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大外部的老师们就如何将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会议就各个级别的学情分析进行了讨论。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学生们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会议还讨论了近期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戴朝晖副院长总结讲话,再次强调了大外部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担当,鼓励老师们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创新,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次会议为大学外语部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老师们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大学外语部 供稿)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开展英语专业导论系列课程

为切实推进一流本科英语专业建设,英语系聚焦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卓越大外语人才,对2023级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在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探索系列课程的初次落地。首次推出的《英语专业导论》课程,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唐青叶教授领衔,尚新、邓志勇、尚晓进、苗福光、张新玲、傅敬民、赵彦春、庄恩平等8位教授联合主讲,内容覆盖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学、跨文化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五大学科方向。本课程采取专题讲座与互动讨论的方式首次实现了各学科方向的知名教授与本科生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受到广大新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英语专业导论》第一讲由尚新教授开启,他从宏观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何谓英语专业,带领他们直面社会上对英语学习工具论的认识误区。他强调英语对同学们来说不是工具而是一门人文学科,旨在培养博雅而兼通中外的专业人才。未来,同学们应以英语为“专业”,借助新媒体、大数据等媒介做好职业人生规划。

在廓清英语专业工具论的认识误区之后,邓志勇教授紧接着在第二讲向同学系统介绍了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和各分支领域如语义学、句法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等。邓教授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引领同学们走进深奥复杂令人着迷的语言学世界,使其对语言学研究有了较为宏观的了解并建立起初步的研究兴趣。

在领略了语言符号的奥秘之后,苗福光教授通过多媒体展示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讲述英国文学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英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紧随其后的是尚晓进教授主讲的美国文学专题。她向同学们娓娓道来,系统地讲解了美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美国文学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

继英美文学之后是翻译研究专题,由傅敬民教授和赵彦春教授主讲。傅教授甫一开讲便抛出“何为翻译”、“如何翻译”、“翻译何为”和“翻译如何”四个问题,他旁征博引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经验,步步为营地引导同学们从语言符号、翻译现象和翻译事件、翻译过程、翻译行为、译者、译文与翻译工作等多角度思考思考翻译的本质,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向同学们讲解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强调翻译应具有人文性并语重心长地勉励同学们要打好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双语素养,做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翻译作品,同时还应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成为优秀的英汉翻译工作者,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成就自我。

继翻译学研究初体验之后,赵彦春教授紧接着在第六节课以辩证的思想提出“A=A”,即“是其所是”的翻译模式,强调翻译应忠于原文原意,批判性地否定了学术界传统常见的六种翻译理论,从而揭示了英汉互译理论的深刻哲学真谛。

继翻译学研究之后,张新玲教授围绕应用语言学的不同门类和分支将同学们拉回语言学习及其背后的机理,她以自主阅读英语语言学相关书籍并分享交流心得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语言学内涵及应用,提高学生问题导向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这离不开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厚文化基底,至此本课程转入由庄恩平教授主讲的跨文化专题。庄教授从语言内涵、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文化视角切入,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使其了解在这些差异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应对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进入国别与区域专题。唐青叶教授以个人研究项目出发,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国外媒体中的评价,讨论英语在战略性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唐教授强调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人才迫在眉睫,并以此对未来英语专业的育人方向提出了指引性的建议。

第十讲结课后,唐青叶教授主持举办了“与教授面对面”交流活动,尚新院长、邓志勇教授、张建琴主任、龚萍老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各位同学畅所欲言,提出了关于本专业和英语学习中的困惑,各位老师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实质性的解答,为同学们树立专业自信,确定学习目标提供了指引。至此,《英语专业导论》课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本课程旨在帮助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外语专业的使命、历史责任并找到人生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回应社会质疑,并持续提升自身的外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服务国家战略。为此,英语系将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目标,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创新,以课程为平台促进广大教授与本科生深入交流,提高本科生的学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国精产品一区亚洲 申瑞雪、李宣漪供稿)



生涯导航之校友说|跨越国界的学术探索 ——海外考学经验之日本篇

11月2日晚,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日语系、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日本研究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线上交流活动“校友说:跨越国界的学术探索 海外考学经验之日本篇”。本次活动邀请了日语系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怡人、2023届本科毕业生周禧龙两位校友给在校生分享海外求学的成功经验与心路历程。活动由日语系副主任文雪主持。

首先,苏怡人校友分享了其从日语专业跨考到商学专业,并最终被早稻田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求学经历。他在自述中重点对自己的跨专业备考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针对备考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差、跨专业知识空缺等困难,面向有相似生涯规划的在校生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思路以及技巧。在发言结束后的提问环节,苏怡人围绕面试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随后,周禧龙校友分享了其申请攻读日本东北大学日本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心路历程。与苏怡人校友的直考升学路径有所不同,周禧龙同学介绍了其从“旁听生”到“硕士研究生”路径的求学体验。在分享过程中,重点对于作为旁听生在东北大学学习的详细情况进行了介绍。尤其针对课程安排,与导师的互动方式,研究室的环境等,面向有相似生涯规划的在校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日语系策划的“校友说”系列分享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涯规划需求,充分关照生涯规划路径的多样性,为学生前置生涯规划意识,明确生涯规划路径提供支持。活动基于国内升学vs海外求学、本专业深造vs跨专业深造、保研vs考研、就业vs升学等不同视角,邀请近年毕业的优秀校友,带来相关视角的经验分享。“校友说”系列分享活动,彰显了院系对学生生涯导航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加强了院系校友间的凝聚力,发挥了朋辈生涯导航示范性效果。


上海市重点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开讲

11月20日上午10点,上海市重点课程《综合英语(1-3)》公开课第一讲《句法结构与汉英语序对比》在B415教室开讲,本讲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教授主讲,雷远旻老师主持。副院长阚怀未、英语系相关课程老师以及大一全体学生集体听课。

讲授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尚教授从《综合英语》(2)第10单元有关句子翻译的练习部分(III. Translation Exercises)出发,拓展分析汉英语言里句子结构的总体特征,并聚焦语序问题进行汉英对比分析,指出汉语语序的“刚性”特征和英语语序的“柔性”特征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修饰语成分的语序可调节度,二是简单句式转换中的语序可调节度,三是复杂句式布局中的语序可调节度等。掌握上述汉英语之间语序的共性和差异,对提升汉英互译理性认识水平,提高对翻译产品质量的评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跃跃欲试。

尚教授作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院长和国家级一流英语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加入《综合英语》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学院对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次公开课是由《综合英语(1-3)》课程团队承办,是国家级一流英语本科专业建设系列活动之一,也是《综合英语(1-3)》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在冬季学期的第一课,在《综合英语》教学上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希望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继续孜孜以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时代外语人才作出应有贡献。(于梅欣供稿)


青云书院|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导师座谈会暨导生学业·就业情况调研会顺利召开

11月21日下午,青云书院召开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导师座谈会暨导生学业·就业情况调研会,会议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宝山校区C118顺利举办。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书记吴蔚、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青云书院导师叶蓉、韩璐璐、文雪、张晓娜、李月明、张永娇出席此次活动,会议由张永娇老师主持。日语专业四年级同学参与此次座谈暨调研会,活动围绕着大四同学的日常生活、毕业指导以及就业规划等多方面展开。

会议伊始,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首先发言。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往届本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情况,并对同学们现在的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方向选择、参加面试技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并对同学们的未来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贾老师的讲话让同学们更加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式以及相关就业技巧,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也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表达了关心,并期待各位老师、同学们可以在会议中积极讨论交流,切实了解同学们面临毕业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同时,赵主任也对同学们未来的生活计划给予了期许与祝福。

导师们也对于同学们现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了一定的建议和指导。文雪老师结合自身情况对同学们未来的规划给予建议,也提出同学们可以多与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展开交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准备。叶蓉老师也以自己指导的往届学长学姐为例,指出未来规划的更多可能性,同时,叶老师还对于同学们的毕业论文撰写提出了建议。韩璐璐老师针对毕业论文书写过程提出建议,鼓励同学们要积极与自己的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张晓娜老师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基础,关心大家目前稍显迷茫的心情,同时也对同学们的生活情绪给予了关注。李月明老师也主要结合自身的学术方向,对大家的毕业论文的学术方向选择给出了建设性建议。

自由交流环节中,参会的同学们也根据自身情况与老师们展开了沟通。杨欣怡和辛时雨同学分别就大四学生的实习要求、毕业论文具体方向要求和老师们展开了沟通。

最后,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书记吴蔚总结讲话。吴书记先关心同学们现阶段的学习生活,鼓励同学们做好未来规划。她希望同学们相信自己,用“心”、 用“力”、 用“情”地规划未来,展翅翱翔。吴书记的讲话鼓励了毕业生们,坚定了毕业生们科学规划生涯,积极面对未来。

此次调研会加深了师生间的联系,也拓展了同学们对于自我的认识与规划,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同学们的未来学术和职业探索提供了诸多启发。

对外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姚斌教授为我校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2023年11月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姚斌教授应国精产品一区亚洲MTI教育中心邀请,为我院师生开设题为“口译职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MTI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朱巧莲副教授主持,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姚教授以“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两个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职业伦理的重要性。明确概念上的差异后,姚教授紧接着简要介绍了义务论、目的论、切斯特曼(Chesterman)五大伦理模型以及Demand-Control Scheme等常用的伦理分析基本框架。接着,姚斌教授结合自己以及其他口译员的从业经历,以总理记者招待会、商业洽谈等场景中的典型译例,详细论述了外交、商贸、医疗、媒体节目等领域的口译工作中所出现的有关口译忠实性、中立性等伦理问题、原因以及译员应如何清醒识别并有效应对的策略。同学们饶有兴致地聆听、积极踊跃发言,分享自身感受,虚心向专家请教。姚斌教授则悉心解答,并与同学们进行热情的沟通交流。

此次讲座聚焦口译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对我院MTI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翻译实践方面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杨晓龙撰稿)

联合国纽约总部资深编校黄文新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11月13日晚,应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MTI教育中心盛情邀约,联合国纽约总部资深编校黄文新为我院师生开设题为“创新创业:译文编辑导论”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MTI教育中心主办,中心执行主任朱巧莲副教授主持。我院以MTI专业为主的百余师生参与此次讲座。

黄文新老师从译后编辑的目的入手,巧妙地引入其在大量译文编审实践中得出的ACCCE五维认知模型这一概念,以英法两个语种的翻译实例对这五个维度进行逐一举证分析。讲座中,黄文新老师强调了逻辑性思维和扎实基本功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CSR三步工作流程。黄文新老师结合其在编校从业的宝贵经验,向大家论证了该流程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在讲座最后,黄文新老师以亲身经历告诫与会师生翻译编校之不易,并以“To err is human; to edit, divine”圆满地为本次讲座画上了句号。

黄文新老师以其极高的专业度和丰富的编校从业经验为MTI师生提供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丰富了同学们译后编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撰稿人:蔡贝宁)


“融通中外・文明互鉴”——学校对外联络处、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一行访问日本合作高校和企业

11月13日至16日,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对外联络处、国精产品一区亚洲联合组团赴日本访问合作高校千叶大学和日本企业龟甲万株式会社,期间还走访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东京校和东京大学。对外联络处副处长、校友办副主任彭明霞、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一同出访,日语系青年教师张永娇陪同并担任全程翻译。

11月13日,访问团一行来到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东京校,与中方院长王颀及东京校师生代表见面,与会代表就东京校的国际化办学成果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11月14日,访问团一行与千叶大学人文公共学部教授水岛治郎在东京大学会晤交流,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两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前期磋商。在东京大学法学博士水島教授的带领下,访问团参观了东京大学。

11月15日,访问团一行参观了世界知名调味品企业龟甲万株式会社。该公司自2010年世博会开始,已经连续13年为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日语系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贾小琴副书记代表学院向龟甲万公司海外管理部部长梅本洋先生、大沢绫女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彭明霞副处长代表学校基金会赠送了纪念品,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友好合作关系,助力中日民间教育交流达成共识。

11月16日,代表团一行赴千叶大学访问并看望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在千叶大学学习的两位交换学生。交流会上,贾小琴副书记与千叶大学人文公共学府长荻山正浩教授就双方取得的合作阶段性成果互相表达感谢,并与山田贤副校长就本科领域的深化合作及短期交换留学项目的开展进行了友好交流,两校将进一步聚焦文科领域合作,开展课程共建、资源共享、联合科研等交流合作。双方的友好合作将助力我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型外语人才,践行融通中外、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的世界一流高校建设使命。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Andrew Lambert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Andrew Lambert博士应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MTI教育中心邀请,于11月21日上午9点为我院以MTI专业为主的学生开展题为“Lost in Translation: The Author Versus the Read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Translation” 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MTI中心主办,中心执行主任朱巧莲副教授主持。我院百余学生一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Lambert教授从自身翻译中国哲学家李泽厚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经验出发,从译者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翻译展开论述,并通过介绍不同文化与世界观,在此基础上阐述理论、穿插丰富举证,进一步强调了英译中国文化及哲学等抽象元素时的困境。接着,Lambert教授分别选取学界中现存的两种翻译策略,以此为鉴,指出译者在翻译类似文化元素时须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与读者的需求,把握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采取恰当实用的术语表达传译中国哲学概念。最后,Lambert教授总结了中国哲学文本的中译英过程涉及的文本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翻译策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该翻译策略无疑对中国哲学翻译有着重要意义。

Lambert教授的讲座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娓娓道来之中又发人深省。对我院师生来说,本次讲座无疑又是一次知识盛宴与开拓眼界的良机,同时也对我院MTI学生在处理中国哲学类翻译时有着突出的指导意义。(撰稿人:蔡贝宁)


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应邀在千叶大学成功举办学术讲座

11月16日下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应邀于日本千叶大学法政经学部举办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围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聚焦“从《百日一首》看日本的‘唐房’与唐物交流”主题与日本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讲座由千叶大学人文公共学府运营委员、法政经学部教授水岛治郎主持,研究生院及法政经学部的师生出席讲座。

《百人一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和歌集,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赵莹波教授首先从《百人一首》切入,吟咏了其中耳熟能详、韵律优美、意境隽永的代表性和歌,并介绍了由此沿革至今的“歌牌”文化等。赵莹波教授对古时中日之间起到贸易、文化交流核心作用的“唐房”进行了系统介绍。“唐房”是在日本九州地区由唐宋商人建造的中华街,用于销售从中国传来的“唐物”,同时也是商人的居住之所。当时由位于日本九州的大宰府管辖。《百人一首》的主要作者中,大部分正是大宰府的官员,他们精通中国文化,与唐宋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唐房”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赵莹波教授同千叶大学师生就日本的《百人一首》及中国的《唐诗三百首》、作为日本古时中日贸易文化交流中枢的大宰府,以及日本的“唐物”情结和美学意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同时回顾了中日友好交流史,也对两国未来的文化交流互鉴提出了殷切的期盼,与会师生积极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听讲感想及提问问题,学术讲座反响十分热烈。水岛治郎教授对此次学术讲座给予高度点评,并希望今后进一步深化两校的学术交流。

(供稿:陈祉祺、张永娇)


中国社会科学院乌云高娃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设专题讲座

11月10日下午,我院日语系荣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元史研究室主任乌云高娃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元朝征日本及在济州岛设牧马场”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于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宝山校区C412举办,由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主持,日语系教师及本科、研究生学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乌云教授以济州岛位处元朝、高丽、日本连接点的重要地理意义为引入点,并通过《高丽史》等史料为佐证,主要讲述到济州岛在元朝至明朝时的归属问题。可见,济州岛在元朝与高丽、日本关系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元代军事史研究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们踊跃与乌云教授互动,乌云教授一一解答并为我校学子提出了新颖的学术研究点。

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这场讲座不仅为师生带来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更让师生们提升了对文化的思考与理解。期待同学们能在此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加深对中外历史文化的认知,并在学术研究领域收获进一步的启发与突破!


小春日和天气暖,华人史学兴味浓——宋燕鹏教授为外院日语系师生做专题讲座

初冬天气暖,小似立春时。11月10日下午,我院日语系荣幸邀请到宋燕鹏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外关系视野下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专题讲座。讲座于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宝山校区C412举办,由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主持。

宋燕鹏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同时也是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2012年11月-2014年1月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担任客座研究员。

在讲座中,宋燕鹏教授首先提到了运用中外关系视野研究海外华人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为界,致使一些需要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角度的研究缺乏宏观的视野,以华侨华人史为例最为明显。只有在中外关系视野下,兼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历史学的角度,方能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讲座中,宋教授分享了参访中国原乡等大量实际调研活动中拍摄的诸多照片,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华人会馆分布情况与籍贯认同,以及当地神庙信仰与中国原乡籍贯之间的关系。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马半岛不同地域的华人人数逐渐增多,同一方言群内部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口音的差异,方言认同就逐渐让位于籍贯认同。不仅是方言,民俗文化也不相同,不同县份信仰的神灵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和籍贯紧密相连的。马来半岛华人庙宇祭祀的主神也反映出早期建庙信众的某些籍贯特征。

在提问和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与宋燕鹏教授进行了互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宋教授也为我校学子提供了新颖的思维方式与学术研究点,并启发同学:在田野调查中,学会“共情”是非常重要的。“共情”便是要学会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因为他们生长在与我们不同的环境中,肯定与我们存在着一些看法上的差异,但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看法。

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这场讲座不仅为师生带来了马来西亚华人史的相关知识,更让师生们提升了对中外文化的思考与理解。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同学们能加深对中外历史文化的认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学术研究领域收获进一步的启发与突破! (供稿:日语系 张雪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毛浩然教授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

2023年11月21日晚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院长毛浩然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俗手、本手、妙手:外语课程思政的酋长困境与创意赋能”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是“外语与外语教学”系列讲座之一,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马拯副教授主持,来自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和校内外共10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毛浩然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外语课程思政的困难与解决策略。从“俗手的酋长困境:课程思政研究实践热的冷思考”开始,客观分析思政热的现状下潜藏的问题,并强调课程思政要扩大视野,客观看待。之后,毛浩然教授从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应该凝练要素,思政赋能,使课堂思政更加切实到位。最后,毛教授以“妙手的创意赋能:外语课程思政的协同精准滴灌”为主题,提出课程思政的一些建议。师生听众在讲座结尾积极讨论请教,并感谢毛浩然教授的悉心指导。

毛浩然教授的讲座结合理论与实际,聚焦外语课程思政提出行之有效的问题和建议,强调赋能的重要性,给我院师生的外语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践带来很大的启发。(王海芳 撰稿)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与葡语系主任João Veloso联袂讲座

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研究与交流成为学术界与现实生活中的重要议题。11月20日下午13:30,澳门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李德凤和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葡语系主任、教授João Veloso应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邀请,分别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探索世界语言之门:葡萄牙语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规范-描述-阐释翻译学:翻译学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院长尚新教授主持。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葡语系助理教授张剑波、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书记吴蔚、副院长阚怀未,葡语教师倪珮玥、高荪琳出席本次讲座。另有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学生、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际学生、里斯本学院师生积极参加了听讲。

“探索世界语言之门:葡萄牙语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讲座中,Veloso教授介绍了葡萄牙语在全球的重要地位,有超过2.6亿人使用葡萄牙语,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巴西,是葡萄牙、巴西、安哥拉、佛得角、赤道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圣多美和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掌握流利的葡萄牙语对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在商业、教育、新闻、出版、健康、体育、管理等领域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此外,他还介绍了澳门大学在葡萄牙语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

“规范-描述-阐释翻译学:翻译学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讲座中,李德凤教授探讨了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李教授指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学由规范性向描述性成功转变,为翻译学的腾飞提供了助力。他认为,翻译学的未来在于“阐释”,当下翻译学正在经历第二次范式转变,即由描述向阐释翻译学的转变,而基于语料库的大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智能(AI)的发展为这一时代性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讲座结束后,尚新教授对Veloso教授和李教授的讲座表示感谢,参加讲座活动的师生积极提问互动,既有听讲者对中文-葡萄牙语互译表示出浓厚兴趣的问题,也有听讲者就张爱玲的翻译作品以及她作为外语写作者的独特身份与李德凤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尚院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两位教授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见解,使参会师生都感到受益匪浅,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联合国纽约总部资深编辑黄文新应邀为我院师生开设线下讲座

2023年11月28日上午,联合国纽约总部资深编辑黄文新应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MTI教育中心邀请,为我院师生开设题为“创新创业:联合国的语文与叙事管窥”的线下讲座。讲座由MTI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朱巧莲副教授主持,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黄文新老师是联合国资深编校,长期从事编审工作。在本次讲座中,黄老师首先从联合国语文体系与中文的地位演变为切入点展开,主要介绍了中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工作语言的历史变迁。其次,在讲到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时,黄老师以译本为例,阐释了中方编辑和译员在相关问题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沟通技巧。

在提问环节,针对同学提出的有关翻译质量审核问题,黄老师指出译员应关注原文和译文的一致性和互文性,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参考权威内容。最后,黄老师还提出了译员和编辑个人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五个要素。

此次讲座通过讲述联合国语文的历史进程和叙事实践案例介绍了联合国译员的工作模式,这对我院学生在了解译员和编辑在联合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能力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撰稿人:胡光瑞)


著名语言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Brendan S. Gillon教授语言学专题系列首场讲座顺利开展

为全面加强我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际化建设,促进语言学研究稳步长足发展,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组织开展“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Brendan S. Gillon教授语言学专题系列讲座”。2023年11月28日晚,首场讲座在线上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会学习。

首先,Brendan S. Gillon教授介绍了本次语言学专题系列讲座的授课目标、授课内容,以及日程安排。然后,聚焦本场讲座的主题History of Linguistics,讲述了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典文明中的语言学研究发展史。最后,综观早期语言学演变的历史进程,阐述语言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前景。

讲座伊始,Brendan S. Gillon教授就向听众展现了世界语言研究的宏大叙事,对比分析了古中国和古印度的语言研究,使听众的视野豁然开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致力于语言学研究的师生提供了深刻启示,也为后续讲座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张彩迪)


海星讲坛:上海吉棒创始人郑志晖先生应邀来院分享“我的创业人生”

2023年11月27日上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海星讲坛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嘉定校区第二教学楼112教室和线上同时召开。此次讲座邀请到了上海吉棒贸易公司创始人郑志晖先生,与师生们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人生故事。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小琴老师以及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郑志晖先生以轻松诙谐的语调为学生们讲述了他从马来西亚到美国的求学经历和从新加坡到中国就职、创业的精彩经历。正如他激励同学们要勇于尝试、勇于发现自己一般,郑先生分享了他从少时学医到经商,后开始创办企业,虽一波三折,却始终勇往直前的故事。作为三代华裔,郑志晖先生始终有一颗中国心,不忘自己的中国魂。从在新加坡创业,到只身来到中国,经历了私企、国企、到个人创业并成功上市,以及在疫情期间的跨国经商奇遇,如今52岁的他仍认为自己正当年,并进军此前从未尝试过的饮料行业。同时,他也告诉同学们不要被年龄PUA,要积极挑战新事物。郑先生的从商经历,宛如一场欢畅淋漓的商界冒险记,展现了他的国际视野,也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使大家近距离领略到经商的妙趣。

随后,贾小琴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同郑志晖先生结缘的由来。在去年学校特殊期间,郑先生向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捐赠了公司全部库存果汁,为师生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带来了一丝甜蜜和温暖。

在听完郑志晖先生的丰富履历后,同学们也积极同主讲人交流感想,包括现今从事饮料行业的原因、对于work-life balance的看法等等。郑先生也就自身经验一一细心解答。

接着,贾小琴老师为郑志晖先生颁发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校外导师的聘任证书。

本次讲座使同学们近距离领略了宝贵的个人职业发展经验,为外院学子们提供了切实的创业就业指导,有助于同学们在择业、就业时开阔思路、及时调整心态。同时,校外导师的聘请也丰富了学院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导师团队构成元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全方位支持学生的成长成才。(供稿:张昕炀;摄影:李冰玉)

同学感想:

2023级日语笔译 邓静怡:

本次讲座的主角郑志晖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和人生经历,从他的故事里,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郑先生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梦想的历程。他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就一定能够克服。并且他在创业生涯中还不断增加个人技能,让我意识到了不要将自身局限于眼前的专业知识,要积极拓宽自己的技能。

2023级日语笔译 聂美丽:

本次的海星讲坛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郑志晖先生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创业者和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从新加坡只身来到中国,不仅需要勇气,更是对个人能力的自信。他的经历让我明白,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同时,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也对我的个人成长有所启发。希望今后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22023级日语笔译 李汝钰:

这次的海星讲坛活动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郑志晖先生的分享让我对创业有了深入的了解,感觉原来创业也并非离我们很远。这次讲座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职业发展的知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能够与各行各业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大学外语部赴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调研

2023年11月23日下午,党委书记吴蔚、副院长戴朝晖带领大学外语部副主任吴羊、于梅欣及课程团队各级别负责人一行共8人赴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调研。外文学院书记薛海霞、副院长冯烨和大外部副主任与会。

首先,薛书记对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单介绍了外文学院大学外语部在复旦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所做的努力与贡献。其次,双方就大学外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校本考试、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第二课堂课外培养平台、学生考核、教师激励机制、教师赋能、Ai赋能等诸方面交换了各自的具体措施,并就面临的共同挑战如学科发展与变革、拔尖学生培养等方面展开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最后,我院吴书记从平台建设、师资力量、基于生源质量层次的课程建设等三方面,总结了大外部在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并希望和复旦大学外文系在大学外语工作上加强交流与合作。(于梅欣 供稿)

院系领导一行参加2023年上海市外文学会年会暨“中国外语教育变革中的上海声音”论坛

2023年11月24日下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副院长戴朝晖、英语系主任张建琴、研公外主任马拯、大学外语部副主任于梅欣、英语系助理程喜等院系领导一行五人赴华东师范大学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参加以2023年上海市外文学会年会暨“中国外语教育变革中的上海声音”论坛。戴朝晖在院长论坛环节,围绕“外语教育在强国战略中的定位”发表主题演讲。

戴院长首先重申了教育强国的内涵以及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教育强国的主要课题、教育强国路径,介绍了面对挑战、迎接挑战、努力创新的过程中,外语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的作用以及目标定位。重点结合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在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际化战略之下,外语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国际化建设、海派文化与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学生课外培养平台建设所作出的努力与成果。最后,戴院长认为综合类大学中的外语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学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应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求变、为国家培养人才。

近年来,国精产品一区亚洲日益重视在业界的声音,注重讲好学院自己的故事,讲好上大故事,讲好外语人的故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年会是外语界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院长论坛促进了业界对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认识。


学生风采

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组织2023级非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生拜访合作单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11月12日上午,为推动高校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提升中国文化、上海文化的传播力和世界影响力,同时强化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环节,研究生教学秘书姚远老师带领2023级翻译硕士专业的同学们拜访了与我院“科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共建单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我院翻译硕士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实习基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地处上海人民广场历史风貌保护区,是上海唯一综合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和革命斗争史的城市博物馆,也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型博物馆。

在参观学习中,同学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就博物馆各类展品的中外文介绍,围绕原文的文化属性、译文的可读性、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等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操紧密联系。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参观学习,不仅仅是专业实践的升华,更是一次难得的红色教育之旅,在深刻感受到上海城市历史变迁的同时,也为我党百年伟大的历史征程而倍感自豪。作为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更应发奋图强,通过对外翻译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红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李卓洋、赵诗淼供稿)





















欢迎针对《动态》形式和内容提供建议!

让我们共享忙碌的国精产品一区亚洲人信息!

让我们忠实记录国精产品一区亚洲国精产品一区亚洲的历史!

本期编辑:华阳、焦元

核: 贾小琴






上一条:学院动态信息(23年第11期)

下一条:学院动态信息(23年第9期)